接触保险这么多年来,遇到新朋友时,有时候很怕说自己是保险行业的。
朋友 Jason 的妈妈有个朋友是保险业务员,暂且叫她小张吧,小张经常来 Jason 家里和他妈妈寒暄,基本上每月至少1次。小张一开始没有提保险,只是瞎聊,Jason 的妈妈由于没有工作,所以觉得有个人聊聊天也挺好。半年之后的某个月末,小张说,自己业绩还差一点点,想请 Jason 的妈妈帮忙,一份年交1万的保险,30年后可以拿回很多钱。小张还说,大家朋友关系,所以推荐的是最划算的保险,而且,自己完成业绩拿到的奖励,也会分一半给 Jason 的妈妈。直到一年后,银行催续保了,Jason 妈妈才又想起来这份保险,然后才把这事告诉 Jason 。Jason 当即觉得不太靠谱,于是赶紧跟妈妈讲解理财型保险的优劣势,让她把保险退了。妈妈还挺自信的说,小张说这个保险不要了是可以随时退全款的。小张电话不通,于是打客服电话,然后客服告诉她,阿姨你这个只能退3000块的哦,要退的话我给你办手续。Jason 妈妈惊诧莫名,问,之前业务员小张说可以全款退啊。客服说,阿姨您仔细看合同,犹豫期内可以随时退全款,现在犹豫期早就结束啦,你现在退3000很不值,还不如继续保下去。于是 Jason、Jason 的妈妈、客服就开始一轮轮咨询、问责。后来才知道,小张已经离职,号码也重新换了,联系不上了。还有更狗血的事,Jason 铁了心要退保,翻了保单才发现,小张让 Jason 的妈妈用 Jason 的身份信息投保,保险合同都是小张代签的。而 Jason 的妈妈,连买保险有犹豫期都不知道。好在朋友 Jason 懂一点保险,觉察出这份保险问题,最终,Jason 死抓“非本人签署”这一条,最终万般艰难下,全额退保。
保险业务员小张为了拿到保单,故意接近 Jason 的妈妈,隐瞒重要信息,违规签单,还拖过犹豫期,吃相实在难看。妈妈想提高孩子抵抗风险的能力,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私底下用孩子的身份信息,也不和孩子打招呼,非常不明智。很多人和 Jason 妈妈一样,买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理财型保险的主要用途是理财,保障额度很低,达不到抵御风险的目的。所以,听上去这种保险似乎很划算,有意外时可以获得理赔,没有意外时可以拿到分红,怎么算都划算,非常符合一般人的“保险”思路。但实际上,理财型保险是否合适,还要看具体的条款才能判断,而且还是在买好保障型保险的前提下。
保险业务员,其实和中介\导购员一样,应该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客户购买合适的产品。这其中,掌握最全的保险知识、迅速检索合适的产品、告知收益与风险、协助理赔,才是一个保险业务员的专业能力。但我们经常遇到的,是一轮轮让人生烦的电话,是一番番滔滔不绝的话术,是一条条鸡汤、焦虑的朋友圈,是一个个夸张、诱导的销售技巧。他们高谈阔论,只谈收益不谈风险,当用户指着条款咨询的时候,摆出一副“这不重要”的姿态搪塞。业务员变成一个纯销售员,保险知识和技能不是最重要的,所谓“口才”、敢于“放下面子”才是。就像一个医生,不问病情,不看诊断报告,而是不断吹嘘这个手术多么好,这个药多么灵,现在买还有优惠……这样,还能治好病吗?
好在,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让保险从投保到理赔变得更方便更透明。因为保险而使家庭度过难关的案例越来越多,让大家对保险的实质意义也有了更直接的理解。我们做了这么久保险,慢慢发现,30岁左右的青年人,对保险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诉求,也有自己学习保险、购买保险的渠道。或许不久后,我们买保险,就像在超市里买东西一样方便,一目了然,没有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