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保险,大多朋友第一反应是这样的:
保险就是“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保险=骗子=传销。
类传销模式,疯狂发展下线,玩命忽悠,强行把辣鸡产品硬塞给普通家庭。
还有些人是:买错了、买贵了、被骗了!
现场还原一下,你还可能记起来以下类似的话:
“这个保险从头到脚都保。”
“我这个保险只要买了,保你一辈子。”
“我这个保险免费送,还能大赚一笔。”
“同样是3年期,比银行利息高,而且还多一份保障。”
“我们公司大,理赔好,找我买了出险找我,可以帮你走后门。”
看完这些话术,如果你连连点头,
那就对了,轻易不让人上当的话如何称之为一套精心编织的话术?
代理人也真是造孽,行业被他们玩坏了,
搞得市场乱象横生、乌烟瘴气、信任缺失,
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现在大家不信你了,
隐形破坏了很多人的保障意识、风险意识!
为了破解代理人带给行业的杀伤力,
今天我来给大家说说代理人的那些套路。
从下面三个角度来说。
一、大数据的角度看理赔
二、保险代理人经典套路
三、见招拆招,不白花大钞
一
大数据的角度看理赔
保险真的是“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吗?
官方统计的理赔数据其实是这样的:
数据明显可以看出,各公司的理赔率均在97%以上,理赔有问题的不到3%。
为啥官方数据和大家的印象不一样?
其实就是所谓情景教育导致的认知误差。
本身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在身边发生多了,在你的潜意识里便会不断增加它发生的概率。
打个比方,
医生每天在医院见惯了生死,便觉得生死离自己很近,保障的意识会更强一些;
新闻上一个拒赔的风波却又会传得沸沸扬扬,觉得保险啥都不赔。
理赔很简单,健康告知是如实过的,再看合同条款,符合就一定得赔。
所以保险的坑不在于理赔,关键在代理人制度。
层层洗脑,层层施压,高佣金制度必定将市场推向社会的反面。
于是,
代理人胡乱推荐一堆保障缺失的理财产品,
甚至是交60000保费,辛辛苦苦交了10年,却只有50000保额:
被坑的原因之一就是代理人素质堪忧,
并且从2015年国家取消代理人资格考试以来,
保险代理人的数量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14亿人中有80%买保险都是这800万的线下代理人推荐的,这800万人流动性大,大部分不是保险公司的正式员工,代理人就是为了赚佣金,对这个产品到底好不好根本不负责。首先,保险公司给代理人的业绩压力,底薪会很低,业绩指标很大;其次,保险公司给代理人很大的利益诱惑,把业绩提成比例给的很高,宣扬说只要你努力,薪水一两万完全没问题。代理人便在自己仅有的那点知识水平和智商程度下,琢磨出来了一些花里胡哨的套路,不择手段,不惜对任何能骗的人都下手,甚至孩子都不放过。套路一,我们的保险什么都保,免费送,还能赚一大笔钱。“同样是3年期,比银行利息高,而且还多一份保障。”“我们这么多年的亲戚,你们这点忙都不帮,让你帮个忙怎么就这么难?”“公司马上就要考核业绩了,而且这个产品的确很不错,帮帮忙吧。”“这个产品马上就要停售了,涨价了,不买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考拉先生路见不平,必出手相助,这里定要细细拆解清楚。本来每一个单卖的价格1块钱,但是绑在一起买的时候就变成20块钱。而且,捆绑的保险都不怎么实用,比如少儿X安福,主险是寿险,孩子根本没必要买寿险呀!有的保险里捆绑长期意外险也很坑,意外险一年一买即可,长期意外险每年的保费要比一年期的意外险贵10倍不止呀。它的本质在于,你买一个消费型的保险,加上一个理财产品,把这两个捆绑到一起就是返还型保险。保险公司把你多掏的这部分钱拿去理财,到期后再把一部分理财收益返给你,平均年化也就3%以内,收益低就算了,钱还要锁死几十年,比如,一年交1万保费,代理人说你一天也才花20多块钱,把金额拆解到很小,接受的壁垒就会变低。
同时,再把时间拉的很长,拉到50年,甚至100年,造成收益金额很高的认知差。“大公司安全,小公司几天就倒闭了,到时候找谁去呀?”“我们相对于别人就是条款更加宽松、理赔服务更加好。”理赔是按条款来看的,条款几乎一样,理赔必然没区别。对于最后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上了亲戚熟人的当。同时,一定不要轻信代理人,什么这个产品快停售了买不到了之类的鬼话。其实互联网产品出现以后,很多大V很活跃,保险产品信息壁垒也越来越低,1.大家下次遇到代理人谨慎点儿,心里有个数,别再轻易被骗了。避开线下代理人就避开了90%的坑;2.买保险一定要合理规划,找专业的人咨询,自己详细研究清楚;3.摆脱以前的错误偏见,尽早重新为自己未来的保障做规划;4.不是保险本身坑,而是优秀的保险产品普通人发现不了,科普保险和帮助普通老百姓避坑,是我正在做也一直会做下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