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高收益年金理财险只会越来越少
前段时间保险行业最热门的新闻,要属8月底银保监发布的这则通知: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完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及调整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
我在《2019年的套利机会》中深度分析过,大体影响就是,终身年金险的定价利率,从4.025% 断崖式下跌到3.5%。
收益率每年少0.5%,复利几十年下来,差不多本息和就会少30%-50%。
年金理财险的定价利率降低,影响分为两方面的,一个是对保险公司,一个是对消费者。
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件好事,经济下行,给客户高收益势必会给自己带来巨大压力和亏损风险。
毕竟传统年金险都是固定收益100%确定的,几十年下来都承诺按照4%的利滚利,风险确实不小。
可以说,这是监管机构出于对保险行业的整体保护。
说白了,一刀切之下,各家公司再打价格战的基点,相应也下调不少。
但是对我们消费者而言,4.025%的高收益年金理财险将不复存在,以后退休后养老金到手的钱,就要缩水不少。
保险,不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了。
对于这个通知,我是不惊讶的,高利率时代终将会成为历史,一切都照着正常的轨迹在发展。
余额宝,5年前7%,现在多少?仅仅2.4%左右。
银行一年定期存款,5年前还是3.25%,现在只剩下1.5%。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有人看到4%的投资回报率,觉得没有基金股票高,但是保险可是100%安全无风险的。
有听过股市崩盘、P2P暴雷的,还没听说过保险公司赖账的。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说,利率下行是必然。
发展中国家,银行利率超过10%的很普遍,发达国家如日本,5年期利率低至0.15%也常见。
在丹麦买房子,银行都是不要利息,只要你想买,现在借多少,以后就还多少。
发达国家的资金充裕到这个水平,社会整体的大基建需求,其实没那么强烈。
给一组数据,你就明白了。
英国的存款利率只有0.5%,芬兰0%。
就在前几天,德国首次发行零利率国债,买30年的国债一分钱利息也没有。
甚至于还有一些负利率国家,也就是说,把钱存在银行,还得向银行支付利息。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规律走,利率只会越来越低,普通储蓄的收益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而银行降息、银保监叫停高收益年金险,这些现象都在释放着一个信号:未来中国经济将会经历一段较长的利率下行周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90年代的保险产品预定利率高达9%,那时候的银行存款利率更是高达11%。
那会买到的理财险,买多少赚多少,平安那会卖的老保单,至今还有650亿的利差损。
令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年,风向突变。
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冰点1.5%。
保险业也立即启动调低定价利率的做法,从此前的9%一路猛降至2.5%。
保险产品因为投资周期往往长达30-50年,很多30岁的人买终身年金,都是到60岁退休才领取的,这么算下来,保险公司需要自己承担30%的利差亏损。
自己种下的因,结出的苦果,终究要自己尝。
短短6年间,因为利差损,保险业整体亏损额高达1000亿元,而当时整个行业的总资产仅1万亿左右。
据说当年在巨大的利差损下,有的保险公司为了挽回损失,雇人专门劝退该险种,就是忽悠不懂的投保人退保,连自己旗下的业务员也不放过,要求必须退保,否则就开除。
如果你不信,问问父母年轻时有没有购买中国人寿的“99鸿福”或者是平安人寿的“少儿360”,这些保单终身年复利都在8%左右,且伴随终身,如今已成绝版!
8%的历史已经过去,如今的4.025%也终将会成为一段历史。
话就说到这了,能不能抓住机遇、坐上最后一班末班车就看你自己了。
除了理财险,医疗险重疾险这些保障型保单,也要抓紧配起来了。
去年底保险行业就已经开始启动重疾险的病种调整调研工作了,大概率会在2020年中到年底的时候,把甲状腺癌从重症中剔除。
哎,老百姓想要占保险公司点甜头,蛮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