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保险公司倒闭保单怎么办?小保险公司理赔难、服务差吗?
来源:Unsplash
不知不觉,我们的交流群数量已经冲破100+大关,科普课程也搞了上百场。
很多新朋友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问我:
怎么网红产品背后,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虽然性价比让人很心动,但小公司理赔会不会有问题,万一倒闭了可咋办?
保保完全理解大家的考虑,毕竟保费一交几十年,谁都不想出啥幺蛾子。
但我也很无奈,有些人只是粗暴地将“没听过的保险公司”列为“小公司”,产品再好也拒之门外。
可买保险,产品才是硬道理啊。所以,今天就来破除迷信,说说保险公司大/小的真相。
01
2017年,香港常住人口715万,有159家保险公司。而内地人口14亿,却只有189家保险公司。
这是因为内地金融管控严格,要想开一家保险公司,简直比西天取经还难。
首先,入行门槛就能挡住不少妖魔鬼怪:
根据《保险法》第68条规定,成立一家保险公司,要具备以下条件:
1、主要股东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二亿元;
2、有符合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3、有符合本法规定的注册资本;
4、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5、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6、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与经营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7、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简单来说,就是只招高富帅!
除了要特别有钱,信誉良好,还得有专业管理人才和持续盈利的能力。
实际操作下来,注册资本基本都能达到10亿以上。
比如光大永明(代表产品: 达尔文超越者、嘉多保),
是由央企中国光大集团和加拿大最大的寿险公司永明金融集团等联合持股,注册资本高达54亿元。
而众安保险(代表产品:尊享e生),
则是由蚂蚁金服、腾讯、平安保险联合发起成立,注册资本14.698亿元。
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背后撑腰的股东不是大牌国企,就是行业巨头,个个都实力雄厚。
除此之外,保险牌照审核也非常严格:
2016年,在银保监会门口排队申请的200多家保险公司中,只有20家获批筹建。
到了2017年,只有4家,18年更少,只批了1家,就是京东合资入股的安联(中国)财险。
刘强东曾在员工大会上号称要拿下牌照,结果监管不批。
京东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跟德国安联合作,持股33%。
所以,能在我们面前蹦跶的保险公司,绝不是所谓的“小公司”。
保险公司的大小往往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
有些公司成立时间早,打的广告多,线下网点密集,才被更多人知道。
而那些入场较晚的,只能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取胜。
02
很多小伙伴不敢选“小公司”,就是怕公司倒了,自己的保单会变成废纸。
其实,保险作为金融三驾马车之一,分分钟影响国民经济。
而作为马车看管人,银保监会比你还操心保险公司会不会倒闭。
为了约束这些“愣头青”,监管爸爸把保险公司成立到可能不幸倒闭的风险,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每一个季度,每一年末,银保监会都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严格审查。
审查的标准是2012年发布的《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
在这套“偿二代”的监管下,每家保险公司只有0.5%的概率会倒闭,可以扛过“200年一遇”的风险。
具体还要求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以及风险综合评级,要在B类及以上。
保保整理了2019年第一季度部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数据:
可以看出,很多不知名“小公司”的偿付能力也很乐观,甚至超过“大公司”许多。
而如果被审查出下面这种不达标的情况,
监管爸爸会立刻扬起小皮鞭,敦促保险公司用尽一切方法进行整改。
根据《保险法》第138条规定,
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责令增加资本金、办理再保险;
2、限制业务范围;
3、限制向股东分红;
4、限制固定资产购置或者经营费用规模;
5、限制资金运用的形式、比例;
6、限制增设分支机构;
7、责令拍卖不良资产、转让保险业务;
8、限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
9、限制商业性广告;
10、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
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再保险,当遇上风险较高的保单时,
保险公司会把责任分担出去,和再保险公司一起承担。
但要是上面的方法都没法补救,保险公司赔不出钱了,那又该咋办呢?
放心,还有保障基金来兜底。
根据保险法第97条规定,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